
四川平武长期支教队员专访:筑梦支教 点亮梦想
(文法学院新闻中心 记者/李润焕 申思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燕京理工学院就有这样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他们把青春奉献给四川平武,用支教撑起希望和梦想,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在实干中追逐青春理想。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支教队员李佳琦与学生们
由学前教育专业于梓靖、小学教育专业李佳琦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刘雪明组成的长期支教小分队在四川平武已开展支教工作近三个月。3月30日他们前往平通幼儿园、响岩小学和平通中学三所平武当地乡镇村落学校开展特色课堂教学,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尽己所能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近日,他们圆满完成支教任务,从平武凯旋而归,支教团成员们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用汗水挥洒平武大地,用生命演奏支教赞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位支教队员的感人事迹。
积极扎根,勇担使命-- 一片丹心育桃李
“我认为支教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旅行,也不是为了圆自己一个为人师表的梦,支教的初衷应该是爱和奉献。”当谈到参加平武支教的初心时,李佳琦如是说。学校组织开展的平武支教活动让她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局部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发达,这坚定了她支教的信念和决心。“因为爱,作为志愿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爱,我希望将这个信念带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刘雪明早早立下了做支教志愿者的志向,希望通过支教支援偏远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实现自身价值。支教队员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切实帮助,为孩子们搭建通往梦想的平台,让他们了解世界的多彩,用他们支教的坚定信念在祖国大地谱写出一曲曲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青春之歌。
攻坚克难,勇挑重担-- 一腔热血暖人心
教书育人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去适应全新的教师角色则更是难上加难。谈及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于梓靖说道:“刚开始的时候,和小朋友们还不熟,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有的小朋友还故意联合其他小朋友疏远我,这是我当初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管是处理支教老师与孩子们的关系,还是端正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支教队员们都一一克服困难,收获了学生及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们一开始也手忙脚乱,也感受到了实际教学和纸上谈兵的不同之处,但我知道既然来了就得努力去做好,于是我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前进,在教学中也得到了经验,充分锻炼了自身能力。”李佳琦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教学之外的突发情况处理方面愈发得心应手。
支教的生活环境自然不比城市,但支教队员们在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下定了决心,“无论条件有多苦我都要去,我相信条件都是创造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被现实羁绊的时候,支教的过程亦是如此,支教队员们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情去适应和克服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积极适应从学生到支教老师的角色转变,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让关爱挥洒平武大地,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铭记感动,脚踏实地-- 青春奉献新时代
支教过程中一个个温暖的瞬间像电影一样逐帧闪过,孩子们带给队员的感动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为温暖和难忘的记忆。“每一位学生对我都很尊重,每次见了我都喊老师,都很乖,很上进。”在刘雪明的回忆中,学生们不仅尊敬师长,还积极上进,有不懂的题总是追着他问,他们每天都被孩子们的纯真治愈着。“园内所有老师都把我当同事看,而不是一个大学生,给予我充分的尊重。”于梓靖非常感谢在支教工作中同事们给予他的关心与尊重。队员们用“幸福”、“满足”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支教旅程,也决心将支教精神贯彻到自己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教书育人,立德为本,为人师表需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支教队员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育人责任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挖掘孩子们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支教队员于梓靖与学生们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乡村支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也给支教队员们带来了宝贵的成长。三个月的支教经历,彰显了燕理学子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志愿精神,激发了他们勇担使命,争做先锋的时代担当,相信他们能在“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的伟大事业中竖起一面旗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行动回报社会,用实践感恩社会,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