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组织
首页 > 学生事务 > 学生组织

【人文教育学院团总支】寻访红色印迹 汲取奋进力量 | “情系平武十五载,红燕平康谱新篇”暑期支农支教实践团赴平南县苏维埃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人文教育学院新闻中心 记者/李润焕)为引导广大学生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汲取红色精神,担当时代责任。7月19日,燕京理工学院“情系平武十五载,红燕平康谱新篇”暑期支农支教实践团赴平南县苏维埃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特邀当地红军后代、革命老党员刘子清老人宣讲党史故事,探寻沉淀在砖瓦中的红色记忆,赓续流淌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活动现场


  实践团跟随刘子清老人的脚步来到了红军桥,该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红军桥为全木结构,长约10米,宽约3米,距河道约8米高,横空跨立于河道之上,气势磅礴。刘子清老人向实践团介绍了“红军桥”的由来和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的光荣事迹,使大家在展中见、见中思、思中悟,体会一位民族英雄的峥嵘心路,其强烈的抗争精神、深沉的民本思想、高度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大家发奋图强、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历经百年风雨,这座集建筑、历史、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古桥依然伫立在平南河上,跨越着悠悠岁月,见证着羌乡变迁。

  “1935年4月30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圣庙建立了平南县苏维埃政府,当年我们平南的老百姓非常拥护红军……”实践团用心聆听刘子清老人讲述当年苏维埃政权建立发展的历程和红军在这里留下的感人事迹。通过讲解,大家认真学习着每一段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真切感悟先烈英雄们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情怀。

  作为苏维埃遗址,如今,三圣庙已成为平武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留下的碑刻遗迹,让后来者回忆起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使大家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攀爬巍峨苍翠的群山,穿越历史的烟云,仍能听到当年救亡图存的呐喊,仍能看到当年红军奋战的壮举。实践团队员来到烈士纪念碑前鞠躬、默哀,通过瞻仰红军雕像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最深沉的哀思。


活动现场


  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光辉历程。实践团共同追忆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回顾党的百年峥嵘岁月,接受一次生动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洗礼。

  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激发了实践团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学习革命先烈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拼搏奋进,用责任担当诠释初心使命,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燕京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