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师生代表共赴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人文学子与世界同频共振
(人文教育学院新闻中心)10月18日,“2025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分论坛七——共筑全球韧性: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行动倡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逸夫第一报告厅和立德楼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外交高校联盟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团委及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承办。 活动现场 燕京理工学院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14位师生代表受邀参会,与来自北京市十余所高校与人大的近三百名师生,以及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聚焦全球发展的思想盛宴。 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及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中关村校区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夯实全球发展的信任根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推动实现各国间的和谐合作与共生共赢。 分论坛七“共筑全球韧性: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行动倡议”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刘凯出席并致辞。 燕京理工学院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和人文教育学院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全方位支持:从前期参会师生的选拔组建、议题方向的专业指导,到现场交流的统筹协调,学院以扎实的组织保障和专业的学术引导,为师生深度参与论坛、展现青年担当提供了有力支撑。论坛平行工作坊中,燕理师生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务实的行动思考积极发声,围绕公共卫生韧性、文化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以及韧性城市构建、经济韧性发展等全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用青年智慧回应全球之问,充分展现了学院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治理意识人才方面的成效,也彰显了学院对青年参与全球发展议题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 此次受邀参与通州·全球发展论坛,进一步彰显了我校“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凝聚国际青年共识,探索全球治理新路径,为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人文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以实践为核心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跨境协同意识与全球责任担当,引导青年主动投身全球发展议题,以青春智慧为构建平等开放、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贡献燕理力量! 英语2403班张子锦 今天在人大参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对我来说是一场思想与视野的双重洗礼,看到同龄人在“共筑全球韧性”议题下,以文化为媒分享自己的见解、以团结为魂厚植家国情怀,我真切感受到当代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担当。圆桌会议上,来自各个国家的学者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次参观不仅是英语的应用实践,也是让我明白青年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努力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青年风采,为全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英语2403班黄欣宇 今天在人大参与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我收获颇丰,既实践了英语、见识了同龄人的不同观点,也深感青年在全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在第八工作坊中了解到的“Global Cultural Odyssey”项目很有意义。它借助游戏化平台,以中国文化为起点,搭建包容的全球文化生态,还巧妙应对资金、法律、AI文化冲击等挑战。这不仅为文化传承与传播开辟新路径,也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助力打造美美与共的世界,让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更强生命力。 英语2304班宋卓桐 参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我脑海中最强烈的感受是一种认知的“升维”。过去,我们谈论“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这些词汇常常是新闻里的标题、教科书里的章节,宏大而遥远。但这次论坛,将这些宏大概念解剖开来,让我们看到了其中跳动的、由青年驱动的创新心脏。论坛最震撼我的,不是提出了多么前沿的概念,而是它将每个议题都推向了可执行的技术细节与商业闭环。 我们不再泛泛而谈“数字医疗”,而是为一个智能马桶如何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准确区分家庭成员而绞尽脑汁。我们为“Heartware”的临床审批路径发愁,也为“Econovate信息平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集思广益。 这种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思维转变,是这次论坛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治理担当,不是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景,而是具备将愿景分解为一个个具体技术问题、伦理考量和商业步骤的能力。 英语2507班靳欣然 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感受到了深厚的学习氛围并了解了更多关于如何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在不断收获新知的同时也成就未来进步与前行。通过圆桌讨论的模式让国际视野与沟通扩大及融合化,让更多的青年力量感受并看到发展可能性与前景。作为青年组织一员也深刻感受到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贡献所带来的无限希望及影响。 在全球发展论坛的分工作坊中,聚焦“网格治理与智慧养老”,当了解到“Elder Safe Grid”模式里,网格监督员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守护老人安全,那些应对突发健康问题、排除居家安全隐患的案例,让我真切感受到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是如此温暖且有力量。这不仅是一种养老方案的创新,更是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益探索。我既为这种专业又饱含温度的模式而振奋,也深知自己要深入研究国内外案例、组建学习小组追踪技术发展,在全球养老事业的发展中,尽己所能去传递这份技术赋能的人文关怀,让更多老人能在科技守护下安享晚年,为全球发展贡献思考。 英语2304班卢嘉璐 参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我心中最强烈的触动,是一场关于农业认知的深度“破壁”。过往谈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种植”,这些词汇总似政策文本里的规整条文、行业报告中的冰冷术语,始终隔着一层抽象与模糊。而此次论坛,却将这些宏大命题彻底拆解、落地生根,让我清晰触摸到了由技术驱动、扎根田野的鲜活变革力量。 论坛最打动我的,从不是多么颠覆的理论宣讲,而是将每一个议题都牢牢锚定在可落地的技术细节与田间实践中。我们不再空泛地谈论“节水农业”,而是围坐一起,为智能滴灌系统如何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与AI算法的精准联动,动态匹配小麦、果蔬等不同作物的需水周期反复推演;我们为“变量施肥滴灌带”在沙质、黏性等不同土壤中的适配性调试难题共同攻坚。这种从“空谈理念”到“务实解题”的视角跃迁,是这次论坛赋予我的最珍贵收获。它让我真切懂得,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来不只是怀揣对绿水青山、金色田野的浪漫向往,更是拥有将这份愿景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灌溉方案、一项项设备改良方向、一套套田间管理策略的硬核实干能力。 英语2501班王靖茹 2025通州·全球发展论坛虽然落幕了,但它在我心中点燃的火种却刚刚开始燃烧。它让我看到,尽管世界仍充满挑战与分歧,但对话与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站在历史的又一个十字路口,通州之行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路的复杂与可能。 当“数字医疗”的精准冷静,遇上“公共卫生”的人文温度,再以“协同创新”作为融合的催化剂,便诞生了一场极具前瞻性与现实意义的讨论。我有幸参加“数字医疗与协同创新提升公共卫生韧性”论坛,仿佛目睹了一张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蓝图正在缓缓展开——它由数据编织,因协作而坚韧,其核心,永远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数字医疗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它正在我们身边悄然生长。当冰冷的代码与温热的生命紧紧相拥,当孤立的创新汇成协同的洪流,我们构建的,将是一个不仅能抵御危机,更能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健康与尊严的、更有韧性的未来。这条路很长,但此次论坛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走在路上,并且方向明确。 英语2304班康迦淇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与国际胜任力素养实践工作坊的深度联动,让我以青年视角触摸到全球合作的脉搏。作为第六工作坊的参与者,我们围绕“青年赋能:跨文化协作中的国际胜任力实践路径”展开研讨,最终形成的“搭建青年跨境数字协作平台”提案,更让我对青年在全球发展中的角色有了清晰认知。 青年论坛上,各国青年代表分享的实践案例极具启发:有人通过多语言公益项目搭建文化桥梁,有人借助青年社群推动绿色理念传播,这让我明白国际胜任力绝非抽象的素养,而是“能沟通、善协作、敢行动”的实际能力。而在第六工作坊中,我们聚焦“如何破解青年跨文化协作中的信任壁垒与效率难题””,通过模拟跨国项目运作、拆解真实案例,提炼出“语言适配+文化共情+目标对齐””的三维解决方案,并最终形成提案——建议搭建集资源对接、技能培训、项目孵化于一体的青年跨境数字协作平台,为全球青年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合作渠道。 此次参会,我深刻体会到:青年的国际胜任力,既要具备“洞察全球问题”的视野,更要有“落地具体方案”的行动力。未来,我将积极推动提案落地,也期待与更多青年伙伴携手,用跨文化协作的力量为全球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英语2404班冯瑞 在人大参与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于我而言是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共筑全球韧性”议题下,同龄人以文化为桥分享洞见,以团结为核诠释家国情怀,让我真切触摸到当代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鲜活担当。 圆桌会议上各国学者的热烈研讨更拓宽了视野,此次经历既是英语应用的实战,更让我读懂青年之于世界发展的分量。未来,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精进英语口语,力求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青年风采,为全球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汉语2411班赵一泽 我走进人大的校园,参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这场汇聚青年智慧的盛会,瞬间为我打开了连接世界的思想之窗。在“共筑全球韧性”的议题研讨中,同龄人以不同文化为纽带,分享着各自对全球治理的鲜活思考;以团结为底色,将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深度融合,他们眼中的光与口中的担当,让我真切读懂了当代青年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同时在第二工坊“产业转型与绿色创新推动经济韧性发展”中,“Carbon Metaverse”以及““Intelligent irrigation system”两个提案,让我确切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各种看法的不断碰撞;role play 环节更是对这两个提案的换位思考和更深层次的剖析。这些都让我明白:创新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准定位,务实高效。 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持续精进英语口语能力,与时代接轨,在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自信展现青年风采。 英语2301班鲍煜明 在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第六工作坊“跨文化交流与数字传承增强文化韧性”的研讨中,与伙伴并肩于立德0813室的海报前,深感文化韧性的构建离不开青年的创新实践。 我们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展开头脑风暴,从傣族舞蹈数字化教学的案例中汲取灵感,最终聚焦“青年主导的文化遗产数字协作网络”提案。在跨文化视角下,我们意识到唯有以数字为桥、以青年为舟,才能让文化遗产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生。此次研讨让我明白,青年的国际胜任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对话与技术实践中不断淬炼,未来也将继续与伙伴们一道,为全球文化韧性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英语2306班丁微 参加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我深感震撼与启发。开幕式上,同学们自信从容地展示研究成果,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国际视野。在分论坛中,围绕全球发展议题,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和青年激烈讨论、思想碰撞,让我对人工智能、一带一路等领域的挑战与机遇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种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思路,更让我感受到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与使命。 活动现场 英语2404班郭静宜 参与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共筑全球韧性,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行动倡议”分论坛,于思想碰撞中明晰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坐标,倍感振奋与笃定。 论坛的圆桌对话与分组研讨让“全球韧性“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与中外青年伙伴围坐交流时,大家从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等多元视角拆解议题,深刻体会到“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需要每一代人的切实行动支撑。尤其是两个项目提议带来的启发尤为鲜活:傣族舞蹈项目中,从刀美兰打破传统的性别突破到杨丽萍以当代语汇创新《雀之灵》,这支承载千年历史的“东方孔雀”正以开放姿态跨越地域界限,让我读懂文化传承中的韧性密码——唯有在守正与创新中对话世界,才能让文明成为全球共识的纽带。 而中非AI跨国交流项目更展现了技术赋能全球合作的力量。如同科大讯飞的AI翻译技术以5秒内的实时响应打破语言壁垒,这类技术创新正为跨区域协作搭建高效桥梁,也让我们看到青年可深耕的实践方向:将数字能力转化为沟通动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包容合作。 这场论坛让我深刻认识到,青年的治理担当既可以是传承文化的坚守,也可以是拥抱技术的创新。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思考,在自身领域践行“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具体行动为全球韧性建设注入青年力量。 ——燕京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