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

中非青年交流 | 燕理人文学子与肯尼亚青年代表露西·万布伊·万圭共赴中非文化交流互动之旅

(人文教育学院新闻中心 记者/颜子薇 胡美轩 陈晓博)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践行我校“高端化 全球化 个性化”的办学理念。12月10日,“文明共生 未来共铸”——中国-肯尼亚南南青年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燕京理工学院盛大开幕。联合国人口基金驻肯尼亚代表处及肯尼亚青年代表团到访燕京理工学院。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教育学院于K1-7层设置主题分会场,与肯尼亚青年代表露西·万布伊·万圭共赴中非文化交流互动之旅。


活动现场


  10日上午,K1-7层大厅装饰精美,氛围热烈。依托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资源赋能,书画作品、手工团扇、篆刻印章、骨瓷茶具、汉服展演,各处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彰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空间的完美融合。红燕平康、农特产品、奖杯证书讲述着燕理雷锋连十六年来从未停歇的公益脚步。

中非青年交流对话 | 主题讲座:Promoting The Latest Knowledge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露西·万布伊·万圭是内罗毕大学的22岁政治学与社会学学生,她是一位致力于反对性别暴力和性暴力的积极活动家。她努力创建一个远离暴力的社会,同时推广有关性与生殖健康的最新知识。露西致力于创建安全的环境,让年轻人和女性能够无所畏惧地展现自己的脆弱,并在一个充满支持的氛围中赋予她们成长的力量。

  讲座中,露西·万布伊·万圭围绕促进生殖和性平等、避免性暴力等内容展开讲解。她提到,内罗毕大学开设相关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设置咨询机构为遭受侵害的同学提供关怀,还利用广告、音乐以及影片来教育人们,与当地社团举办活动,向群众普及生殖健康知识。

  活动现场,人文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郑凡为露西·万布伊·万圭颁发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朋辈导师聘书。人文学子与肯尼亚青年将继续在产业学院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中持续赋能,努力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非青年文化体验 | 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搭建中非友谊桥梁

  “欢迎露西·万布伊·万圭来到人文教育学院,这套千里江山六色杯承载了中国茶艺,中国传统色青、赤、黄、白、黑的深厚意蕴内涵以及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大气恢弘。希望你在这里体验到最浓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欢迎仪式上,人文教育学院为露西·万布伊·万圭赠送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我对汉服很感兴趣,这很漂亮”在汉服文化展示区,汉语言文学专业杨安妮为露西·万布伊·万圭披上绣有中国吉祥纹饰“柿子、醒狮、祥云”的红色明代方领半袖,向她展示中国汉服文化的千年脉络与深厚底蕴。中非青年一齐身着汉服,手持团扇,拍照打卡,记录美好瞬间。

  展厅内,一幅幅书画作品陈列窗前。人文教育学院马晓伟老师与露西·万布伊·万圭共绘国画——《喜上“梅”梢》,并印下和谐的印章。在中非友好交流的画卷上,梅花坚韧不拔的品格如同中非友谊,历经岁月考验与风雨洗礼仍不畏难,愿中非青年交流、中非友谊如梅花盛景,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中非两国青年“心联通”,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茶是礼貌、高雅的象征。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言文学专业何敬洋热情地向露西·万布伊·万圭展示此前跟随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学习非遗茶文化的研学成果,邀请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香氤氲,在茶韵中感受茶礼茶俗,体味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人生百味。此次中非青年交流,也将成为人文学子展现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研学成果的重要平台。

  在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旅程中,同学们受益良多。“非常感谢学校及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提供的宝贵交流机会,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小学教育专业胡美轩同学激动地说。

中非青年共话公益 | 让公益行动的脚步走上世界舞台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跨越一千五百公里的两地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燕京理工学院与平武结下了深情厚谊。燕京理工学院雷锋连组建四川震区支农支教实践团,抵达余震不断的河北对口支援重建地——四川平武县开展支教支农活动。至今,共组织500余名志愿者奔赴四川平武支农支教,履行着燕理人的承诺和责任。

  2021年,平武县与燕京理工学院达成了“红燕平康”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助力平武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参与农业农村发展,推销农特产品方面发挥作用,在为苏维埃红军小学、平通小学、平通中学等提供艺体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设施方面做出支持,四方联动,实现政、企、校、农多领域人才、技术交流合作方面贡献智慧。

  露西·万布伊·万圭在展区前结合个人公益经历谈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要回归本土,依靠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向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活动现场


  此次中非青年交流活动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支持下,搭建起中非青年对话的桥梁,实现了青年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落实了地域之间硬联通、内容之间软联通、青年之间心联通。人文教育学院将继续发挥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优势,优化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细化务实举措,为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努力,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培育青春力量,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燕京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新闻中心